《暑期“三下乡”风采》专栏之二十
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上好“流动”的思政课
——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纪实
骄阳似火,青春如歌。今年暑假伊始,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,精心组织,迅速行动,选派了80 余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,组建 7 支充满活力的实践服务队,用3天时间分赴新余市各地,扎实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带着对红色文化的敬仰和对基层群众的牵挂,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,以专业服务乡村振兴,在知行合一中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流动思政课”就此拉开帷幕。
将课堂“设”在传统教育基地,让思政课“红”起来
6月23日,仙女湖区九龙山乡革命纪念碑前,队员们怀揣着崇敬整齐列队,庄严肃穆地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;走进九龙山革命斗争陈列馆,大家伫立在展品前,眼神专注泛黄的史料、锈迹斑斑的武器,一幅幅历史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浮现;在花桥党支部旧址,大家凝视展板上九龙山创建新余县第一个党支部的红色故事,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,感悟着党组织在基层的扎根与壮大。
分宜县钤山镇田心村的中共分宜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前,义务讲解员“流动式”课堂结合鲜活的历史资料,给队员们生动讲述田心村的红色故事。“条件那么艰苦,先辈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”面对队员提问,讲解员指着墙上的标语说:“就靠这‘革命必胜’的信念!”
当队员们踏入罗坊会议纪念馆,瞬间被馆内浓厚的红色气息所感染。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、实物文献和逼真的场景复原,毛泽东同志在罗坊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、深入群众调研的历史场景跃然眼前。在“兴国调查”展区,“八户农民家庭收支账本”吸引了队员赵志帅的注意。“这些详实的数据,体现了我们党‘从群众中来’的工作方法。”他感慨道,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的科学方法论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新余市国家安全教育展陈中心的参观让队员们深受震撼。白泥垇地下交通站的惊险故事,让队员们心情不能平静:“交通员周细芽夫妇用生命传递情报的事迹,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。”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多媒体互动,大家系统学习了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国家安全知识。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我们必须筑牢保密意识,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。”队员们在参观后纷纷表示。
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充分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资源,通过参观遗址、追寻足迹、追溯记忆、访谈人物、挖掘故事等多种形式,开展“行走的”思政课社会实践。带队老师黄继文表示,善用大思政课讲透道理、厚植情怀,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守信仰、勇于担当。
在“三下乡”活动中,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7支实践队共奔赴全市24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,收集红色故事110余个,形成调研报告7份。这种沉浸式、体验式的红色教育,让思政课真正"红"起来。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、带队教师杜辉所说:“站在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,学生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。”
将课堂“融”入百姓中间,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
不仅要让思政课“红”起来,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还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,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、走进校园,走进百姓中间,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职业道德、团队精神、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。同时,积极组织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,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健康义诊、基层治理、生态环保等活动,培养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,让思政课在实践的土壤中“活”起来。
6月24日,在良山镇周宇村上木元村原新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,队员们围坐在10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耀盛身旁,送去牛奶、水果等慰问品。胡老回忆起解放战争、剿匪斗争及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:“子弹从耳边飞过时,心里只想着保家卫国,根本没想过害怕!”队员们听得入神,内心受到极大震撼。队员范慧珍感慨道:“老一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生活,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守护好、发展好。”
下村镇大桥村颐养之家里热闹非凡。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进门便忙碌起来。队员杨国健正为83岁的李奶奶测量血压,轻声叮嘱:“奶奶,您血压有点高,要记得按时吃药哦。”另一边,队员们拿着扫帚、抹布,将活动室打扫得一尘不染。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境,老人们竖起大拇指:“这些孩子比亲孙子还贴心!”针对农村老年人防诈意识薄弱的问题,队员小张拿起宣传单,绘声绘色地讲解“保健品诈骗”等常见套路。
在水西镇逸夫小学,队员们为留守儿童带来一场别样的安全教育课。队员王鹭楠以溺水警示视频开场,通过情景模拟演示自救技巧;队员葛五妹借助趣味动画讲解消防知识,组织火灾逃生演练。在九龙山乡中心幼儿园,队员们化身“安全小老师”,以趣味动画、情景模拟为“教材”,为孩子们开启沉浸式安全教育。红绿灯模拟游戏中,孩子们戴着头饰扮演“小司机”“行人”,在笑声中学会“红灯停、绿灯行”。
针对夏季高温易引发火灾的特点,队员们每到一处,都重点介绍了家庭用火用电安全、火灾预防、初期火灾扑救以及火场逃生等消防安全知识,确保大家掌握基本消防技能。罗坊镇社区独居老人周大爷说:“这些知识很实用,以后我们一定会更加注意安全。”
据统计,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队员们共走访慰问颐养之家11家 360 余人,宣传防诈骗、防溺水、交通安全、用电用火安全、环境卫生以及移风易俗等知识近30场1200人次,还组织队员们展开社情民意调研,撰写调研报告20余篇。带队教师帅泽东所说:“把自身投入到老百姓中间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这样的思政课最鲜活。”
将课堂“搬”进田间地头,让思政课“实”起来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当课堂从教室“搬”到田间地头,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双手触摸乡村脉搏,在劳动与实践中接受思想的洗礼,收获成长的真谛。
6月25日,渝水区水西镇汉元村的稻田里,迎来了一群特殊的"农民"。烈日下,10余名队员卷起裤腿下到水田里,在农民悉心指导下学习抛秧技术。起初,大家抛出的秧苗歪歪扭扭,经过两小时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熟练,秧苗已排列整齐、像模像样。“弯腰才知耕作苦,我们更要珍惜粮食。”队员段艺鹏抹着脸上的泥水感慨道。
在群旺种植合作社,队员们卷起裤腿,穿梭于辣椒田间,帮助农户采摘、装箱。“注意要保留果柄,这样保鲜期更长。”农户老刘一边说着,一边手把手教大家采摘技巧。大家边学边干,虽然汗水浸透衣衫,但脸上都洋溢着笑容。“原来采摘辣椒也有这么多学问,今天真是学到了。”一位队员说道。
在槐江村,队员们化身“乡村发展调研员”,与当地村干部一道,系统梳理扶持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,为精准施策提供详实依据。在九龙山甜茶基地,大家围坐木桌,透过琥珀色茶汤与古朴茶器,通过了解甜茶的种植、采摘到制作工艺过程,感受乡村特色产业背后的文化底蕴,并与产业负责人一起解码乡村特色产业的传承密码,规划产业发展前景和潜力。
在分宜,队员们仔细了解从苎麻种植、麻纤维提取到纺织成布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演变过程。当得知分宜麻纺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时,队员们赞叹不已,思想受到触动。“没想到传统的麻纺产业也能有这么多的创新,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太大了!”队员曾桂云感慨道:“这次深入基层第一线,让我对麻文化有了全新认识,我要把所学知识带回学校,让更多同学了解麻文化,关注传统产业在科技引领下的创新发展。”
从课堂到田间地头,队员们付出的不仅是体力,挥洒的不仅是汗水,更是在接受一堂生动的思想再教育“思政课”。在劳动过程中,他们深刻理解了“三农”工作的意义,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。参加本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,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不仅需要满腔热血,更要踏踏实实走进田间地头“接地气”“沾泥土”,长本领、增才干,扎下根来努力成长。